第三十三章 陈王刘宠

仕之奇佐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花粉文学 www.hfwx.net,最快更新话三国之纵横最新章节!

    快到夜晚了,虽然夜色还没有完全笼罩住天地,但四周已俨然是一片黑暗。

    浮动的火焰在暗瞑中点点闪亮,火光一个连着一个,在漆黑的夜里显得有些阴森。那是士兵们正打着火把,骑马通报军情。嗒嗒的马蹄声和急躁的通报声,很快便蔓延到了刘备这边。

    刘备的府邸里,尚点着灯火,所以还算明亮。烛光照映着蓝嫣的容颜,让白白的面颊蒙上了一层淡红。蓝嫣闻听到军伍声,停下了杯箸,抬头看向刘备,小声道:

    “大人,他们是不是来找你,去作战的?”

    眼睹着蓝嫣的美貌,耳听着兵甲的脆响,刘备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了几首诗词:

    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

    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,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

    刘备想到这里,手中的饭突然就不香了。

    他有些怅然,但还是冲着蓝嫣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刘备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才上任第一天,就遭遇了突发的军情。而且还是陈国被围,这种概率极低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里的陈国,不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,更不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国家。而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刘姓诸侯王国,在章和年间,由淮阳国更名而来。

    陈国共历六代国君,分别是陈敬王刘羡、陈思王刘钧、陈怀王刘竦、陈顷王刘崇、陈孝王刘承和陈愍王刘宠。

    危机四伏的东汉末年,陈国的在位国君,正是这末代君王,刘宠。

    这个陈王刘宠,勇猛过人,武艺出众,尤其擅长使用弓弩,写《后汉书》的范晔,曾称其“十发十中,中皆同处”。

    中平年间,黄巾之乱爆发,起义军扫掠四方。不少郡县的官兵均无力抵抗,全都弃城逃走。其间,惟有刘宠一人,敢于征兵自守,稳住陈国,最终拥有部众达到十万人。

    要知道,作为一个刘姓的诸侯王,在这风雨飘摇的汉末,能做到如此大事,是很了不起的。

    东汉后期,刘姓诸侯的权力被一再削弱,实权往往均被国相控制。像是讨董联军中,代表济北国出战的,便是济北相鲍信,而不是济北王刘鸾。失去实权的诸侯王们,往往只能靠征收封地内的赋税,来勉强维持王爷水准的生活。

    而到了东汉末年,情况则更为不妙。一时间,天下饥荒,流寇四起。诸位刘姓王侯,不仅连封地内的税赋都不能享用了,就连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。残留些家底的王侯,惨遭贼众抢掠;穷苦者甚至会流离在外,以一个刘姓王爷的身份,活活饿死于荒野。

    在诸多凭一郡、一县之地苟活的诸侯国间,只有由淮阳国演变来的陈国仍旧富强。陈国的国君刘宠,不仅能在黄巾之乱时保全封国,还能在关东军讨伐董卓时,自称辅汉大将军,吞驻阳夏,跻身汉末群雄的行列。

    但好景不长。建安二年,当时已经僭越称帝的袁术,向陈国求取粮草,但遭到陈国国相骆俊的拒绝。袁术大怒,于是派出部下张闿为刺客,假借私事,路经陈国,乘机杀死了骆俊和刘宠。

    陈国在失去骆俊和刘宠后,很快衰败,不久其封国被袁术所破。袁术随之废陈国为陈郡。

    而在这个世界里,刘备作为“锦衣卫”的一员,竟突然接到了援助陈国的任务。围困陈国的人会是谁呢,会是最后置刘宠于死地的袁术吗?

    肯定不是,刘备心道。这个世界就算进展的再快,此时的袁术也不可能割据淮南,然后北攻陈国。

    况且,“锦衣卫”中尚有袁绍,此时兄弟两人应该还未翻脸,绝对不会行此大义灭亲之举。

    随着刘备的思考,外面的军马已经逐步集结。刘备看向外面渐浓的夜色,知道自己已经不宜久留。

    “蓝嫣,等我回来。”

    刘备起身道。

    蓝嫣也跟着刘备起身,她用关切且坚定的眼神看向刘备,并亲手为刘备换着衣袍。

    “大人,放心的去作战吧,蓝嫣会乖乖待在家里,安静的等大人回来的!”

    蓝嫣为刘备换好衣服,与刘备执手道。声音动听得宛如夜莺。

    刘备凝视着蓝嫣海洋似的眼睛,瞧向蓝嫣,那苍白却又美丽的面庞。软软的心中,不禁涌过一阵暖流。

    刘备忍不住,他突然的张开臂膀,把蓝嫣紧紧的拥在怀中。厮磨了少许,才肯放开。

    蓝嫣没有说话,而是从始至终都在看着刘备。

    “等我回来。”刘备道。

    随后刘备拿起了双剑,整齐了盔甲与衣袍,身躯渐渐地离开了灯烛的照耀。出了府邸,大踏步迈入了混沌的夜色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府邸外,锦衣军驻扎处。

    天黑了,士兵们都打着火把,在夜间行进。

    马蹄声践踏着地面,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。

    士兵的铠甲在月光下反射着光晖,连成一片。随着士兵们的走动,这些光如同破碎的水银,在月夜里粼粼地流动着。

    聚集的士兵填满了夜晚。很显然,这次敌人的数目不会少,不然刘宏也不会一下子出动这么多的军队。

    而且是单单的为了一个陈国。

    刘宏对于陈王,或者说对于他的宗室,应该是有种愧意的。他曾因处罚渤海王刘悝,而导致刘悝在狱中自尽。刘宏对此心中不忍。后来陈国前任国相魏愔与刘宠共祭天神,刘宏便不忍心再施刑罚,反而亲自下诏赦免,绝不追查刘宠。

    刘备不知道这个世界里是否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。但见于刘宏对刘宠的慨然援助,可以看出,两人的宗室之情不浅。

    边走边想间,刘备带领着自己的亲军,来到了驻扎处附近。这里已经布满了军队,数面大旗在四周展开,借着月亮与火光,可是依稀看出,是“袁”、“曹”和“淳于”等字的篆体。

    “大哥,你终于到了!”

    刘备正看着军中的大旗,突然一个人从后面走来,说话声有如奔雷。刘备不用多想,此人正是三弟张飞。

    “翼德,我来的晚,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。陛下要我们去救陈国,这陈国,现在是被是何人所围困?”

    刘备看着张飞,问道。

    张飞道:“据说是白波军,本想联合匈奴,从太原直驱河东,进攻洛阳,但被陈王先行一步,牵制在了陈留。不过后来白波军反攻,又把陈王的部队逼回到了陈国。现在陈国已经被围三日,粮草紧缺,所以才特发信使,从小道走来,往都城处乞求援军。”

    “大汉天军呢?为何不让皇甫嵩直接到陈国。白波贼肯定挡不住大汉天军。”刘备道。

    “皇甫将军的部队已经紧急调到了并州,以预防匈奴的反叛。匈奴势大,得需三十万军马,皇甫嵩只得领军全赴,无力再支援陈国。所以才派我们出马,去营救陈王。”

    这个声音势如洪钟,浑厚无比。正是关羽抚着长髯,走将过来,回答了刘备问题。

    刘备闻听着关张二人的语句,表面看似镇静,其实心中早就在暗道不妙。

    正史里,白波军乃是于中平五年起事。白波军起事的时间,距离后来董卓霸占京师的时间,只有一年。

    很明显,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,都明显的加快了。按照这个速度下去的话,不过多久,董卓便会入京,掀起又一场大战。

    当然,眼前陈国沦陷在即,刘备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董卓的事情。当务之急,是赶快前往陈国,击败白波军,以解陈王刘宠之围。

    刘备想到这儿,说道: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云长、翼德,陈王有难,我们应火速助援。不宜在此多留,还是尽快出发吧!”

    刘备言罢,背负起了双剑,披挂上马,准备出发。

    关羽、张飞冲大哥点了点头,也拿着兵器,披挂完整,骑马跟在刘备身后。

    此次出征讨逆,汉帝刘宏一并拨了两万禁军,行军在外;余留一万人,由蹇硕、盖勋两人率领,仍旧驻守宫城,以备不虞。

    而此次两万禁军的领导者,不用多说,正是由大将军何进所扶持的名门后裔——袁绍。

    袁绍领着两万锦衣军,开始往陈国行进。这支由刘宏亲手建立的军队,在装备上,丝毫不逊于大汉天军。只见弓手箭甲,全是精铁打造,骑兵所用,均是上好马匹。

    如此精锐,全都快马加鞭,奋力行进。不过多时,便由洛阳城,直驱向河内。而后又趁夜奔行,连着度过陈留、梁二郡,终于在午夜时分,抵达到了陈国的边界处。

    到了地方,袁绍下马驻足,挥开宝剑,号令全军立刻结下营帐。并派淳于琼先行探路,观察敌方营帐,以察看清楚敌方的情况。

    不久,淳于琼回营,向袁绍报告道:

    “依营寨大小来看,白波贼约有十万人,分布在陈郡各门。其中,以北门居多,约有五万。”

    “可有巡夜的士兵?”袁绍问。

    “有,但人数不多。多数应该还在休息。”淳于琼道。

    “好!既然如此,我军便可行夜袭计,一鼓作气,拿下贼众!”

    袁绍说着,撩了撩额前的头发,月光下可以看出他那嚣张的笑意,灿烂与不羁中,又凸显着一股子高傲。

    不愧是名门啊,就是拽。刘备看着袁绍,心想。

    这时军中大帐内,袁绍居中,淳于琼在左,曹操在右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则与之相对。众人围成了一个大圆,靠着炉火,演论军事。

    淳于琼率先开口,起了个头,道:“我同意本初(袁绍的字)的做法。此次我军进击神速,未过半日,便到了陈国,还恰逢午夜。正好趁敌军尚在昏睡,一举灭之!”

    说罢,淳于琼似乎是想展示自己的决心,居然拿起了酒嚢,凑到嘴边,猛灌了好几大口。

    刘备看着淳于琼那被酒淋洒的胸甲,心道,看来不论是什么时空的三国,这厮仍旧摆脱不了嗜酒的命运。

    袁绍闻听淳于琼赞同自己,两撇八字状的胡须傲气的翘了翘。

    袁绍得到了淳于琼的同意,又开始询问他人的肯定,于是又顾向了曹操,问道:

    “孟德,依你看呢?”

    曹操没有立刻回答,他微微地低着头,一双细眼在眉下处延伸开来,似乎在思考这什么。

    良久,曹操才开口道:

    “我亦觉思此计可行……但不知为何,孟德总觉得…贼众似乎有些不对劲……”

    “关某也是。”关羽接过曹操的话,说道,“关某也觉得,此次敌方的营帐,有些过于安静了。”

    刘备听关羽和曹操这样说,也暗暗地侧过身来,往营帐外看了看。只见这时黑云渐起,目之所及漆暗一片,惟有月光婆娑,尚可以瞧见事物的轮廓。

    古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一般是不会在夜间行军的。因为夜间作战,无论对双方中的哪一方来讲,都是不利的。

    夜间,军士因白日的厮杀或赶路,大多身形疲软,发挥不出实力,无力鏖战。

    况且,黑夜里视线又不好,黑灯瞎火,很容易误伤友军,导致混乱。所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话,一般行军打仗,都不会采取夜袭。

    袁绍似乎也想到了这些。他闻听完曹操和关羽的话,细细地捋了捋两撇胡须,思考了少许,说道:

    “本初不才,但有一计,可教我军无需夜袭,却仍能在今夜,一鼓作气,拿下敌军!”

    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