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朝廷黯弱无权威

尧天舜日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花粉文学 www.hfwx.net,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最新章节!

    药葛罗和郭子仪宣誓修好以后,委派回纥部落酋长石野那率领一班随从,组成回纥友好访唐团,来长安拜见唐代宗李豫。

    药葛罗领回纥兵马和唐军奉天守将白元光的唐军部队,组成唐朝回纥联合野战兵团,准备联手打击吐蕃军队。

    吐蕃军队将领也不是傻得一点不分析战场形势。

    他们侦察得知,唐军和回纥军队已经言和修好,形势对万里远来、没有固定盘踞地的吐蕃军队极为不利。

    他们抢东西抢得达到了搬运能力极限,不能再抢掠。

    整个吐蕃入侵部队,就像一头贪吃了过量食物大野猪。

    它被吞下的大量食物撑得大肚子拖在地上,几乎丧失快速挪步能力。

    吐蕃兵马意识到了自己移动缓慢,处境危险,连夜拔去营寨逃走。

    既然吐蕃军队携带众多财物辎重,马车载满货,慢吞吞行进,一天走不了几十里,就一定能追上他们。

    唐军和回纥军队日夜兼程追赶吐蕃兵马。

    追到灵台西原,唐朝回纥联军部队遇见西原城外有吐蕃骑兵巡逻放哨。

    唐军和回纥将领判断,这是追上吐蕃军队了,西原城里肯定有吐蕃军队驻扎休整。

    唐军和回纥部队呐喊着杀进西原城,喊杀声震天响,令吐蕃兵士胆寒又心慌。

    吐蕃兵士抢了足够的财物,人人都想平安活着回家。

    分得财物的前提是能活着回西藏,谁要是战死在异国他乡,只是魂魄能回故乡。

    魂魄们只是一团团电离子,飘荡在空中,人的肉眼看不着,他就不算个人,当然什么也分不着。

    吐蕃兵一旦战死,肉身凡胎回不去,他们虽然也曾参与罪恶抢掠,等于只是为那些能活着回去分财的人白忙活。

    所以军队有了财富拖累,战斗力立刻归零。

    吐蕃兵士遇见突然杀过来的唐军和回纥兵,他们连挥舞兵器比划抵抗两下的激情都没有,人人争相逃命。

    唐军和回纥兵相互策应,人人奋勇作战。

    只逃命不反抗,吐蕃兵被大量杀死,唐军和回纥兵斩杀他们时,感觉是在砍瓜切菜,又像是在杀猪宰羊。

    要保命得快跑,贪财护着笨重的一车车财物跑不动。

    人都逃避不及,千辆马车财物只能全部丢弃。

    唐将白元光把缴获的千车金银丝绸,送给回纥人。

    回纥人也不辞让,欢天喜地的庆幸发了横财。

    唐军只是把从吐蕃兵马手中解救出来的四千名男女人口,护送回奉天,安排他们各回故乡。

    药葛罗也领回纥骑兵赶着千辆财富马车,喜气洋洋,收兵回家乡。

    领头的吐蕃军队逃没影了,吐谷浑、党顶、奴刺等杂胡兵众,也都纷纷逃回他们的老家。

    从哪里来的,都逃回哪里去,他们都认识回逃的路。

    仆固怀恩的侄子仆固名臣,献出他们叛军盘锯的灵州城,投降唐军。

    郭子仪因为灵州刚刚收复,百姓生活困难,特地向代宗李豫推荐朔方军粮使路嗣恭为仆朔方节度使留后。

    路嗣恭奉诏令上任,带领兵士开荒种田,建立军管政府,灵州一带政通人和,威令大行。

    郭子仪回师还镇守河中节度官署。

    郭子仪亲自耕种一百亩土地。他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承包一百亩荒地耕种,可能农忙季节,也请部分兵士帮忙耕种和收割庄稼。

    大领导种田当表率,属下各级军官,都以他为榜样,认领承包荒地耕种。

    从那以后,河中节度使属下各州县,原野上没有荒芜废弃的土地,军队吃粮不伸手向朝廷要,收获粮食太多,自己军队吃不了,年年还有余粮上交国库。

    河中一带被郭子仪建设成了兵精粮足的华夏腹地钢铁长城。

    唐朝这时候有个郭子仪,是朝廷、百姓都有福。

    胡虏外敌退去,首都长安戒严令解除,北方宣告和平,君臣欢庆太平。

    唐朝廷内部,李豫纵任鱼朝恩、元载独揽朝政。

    河北各节度使中,从史思明部下归顺过来的李宝臣、田承雨、薛嵩、李怀仙在外擅自作为。

    他们把属下各州县,当做独立小国来运作,骑在当地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。

    危机四伏,代宗李豫自以为天下太平,安心无虑。

    皇帝性格决定国运兴衰。李豫性情软弱,到了不敢惩恶扬善、压邪扶正的程度。

    就像一座本该老虎掌控的山上,老虎生了病走不动了,猴子们就嚣张猖狂,这群猴子甚至起哄围攻病虎。

    一个朝廷皇帝黯弱,臣子就会纷纷作乱,为所欲为。

    平卢节度使李怀玉,驱赶节度使李希逸,朝廷不敢主持正义,居然认为:

    李希逸被强势的李怀玉赶了就赶了吧,李豫召还李希逸回京,打算另给他找个工作,抚慰他那颗受了伤害的心。

    李豫任命恃强欺弱的李怀玉为节度使留后,使他霸凌李希逸的恶行,成了名正言顺的合法事实。

    如果一只猴子作乱,没遭到迎头痛击,其它的猴子也跟着效仿闹腾,欺君罔上的风气就形成了。

    又有汉州节度使崔旰,因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,他请求朝廷让大将王崇俊接任。

    李豫不听从他的请求,另选郭英义为西川节度使。

    朝廷正儿八经任命的郭英义,刚去上任,竟被崔旰领着一伙人打跑了。

    崔旰公然违抗中央的人事任命决定,这得有多猖狂?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,他才敢这样。

    钦命大臣郭英义势单力薄,干不过崔旰,只得灰溜溜逃往简州,简州地界也不容他,他竞被普州刺史韩澄像杀死一只鸡鸭那样随意杀死。

    朝廷作为中央政府,软弱无能,威风扫地,地方官犯上作乱,如同大国中又有小国半独立,李豫的皇帝威严丧失将尽。

    地方官屠杀朝廷直派官员,代宗李豫不敢发声指责,不敢降旨问罪,只是另派杜鸿渐为剑南东西川副元帅。

    杜鸿渐刚到任,崔旰这次不是驱逐他,也不是杀死他,是送钱收买。

    崔旰送给杜鸿渐一箱黄金,杜鸿渐得了好处,立马站在了和崔旰一伙的立场上。

    杜鸿渐给李豫写奏章,把公然对抗中央的崔旰夸成是罕见人才,说他堪当大任。

    杜鸿渐向李豫提出请求,要求任命崔旰为西川节度使。

    李豫也是太傻太老实,下诏给崔旰正式任命,还给崔旰赐名崔宁。

    崔宁崔宁,催他安宁。李豫期望他安宁下来,不再对抗中央。崔旰这样搞,弄得皇帝李豫在朝臣面前很丢面子。

    杜鸿渐收了黄金,发了横财,仍旧回朝当宰相。

    奸臣得志,坏人春风得意,活得潇洒滋润,多半是因为最高领导人昏聩愚蠢。

    杜鸿渐受贿贪了钱,老天不佑杜鸿渐。

    他当了宰相,没干利朝廷、利百姓的正经好事,很快就嘎嘣死了,嘎嘣死就是死于急病,一忽儿就死了。

    仆射裴冕继任杜鸿渐当了宰相,一时间这个位置谁当谁死,裴冕当上没有几天也死了,他也是嘎嘣死。

    元载担任宰相多年,他拉帮结伙,织密了从朝廷到地方官的利益关系网。

    多年宰相经营,元载整得树大根深,盘根错节,权势越来越显赫。

    他小时候家里穷,没有饭吃,他没有裤穿。

    冬天他娘拿着打狗棍,走村串户去要饭,要来粗粮窝头给他吃。

    他勤奋苦学,立志改变命运,跨越阶层。

    他成功考上举人,一步步当了大官,变了质黑了心,贪污受贿他全占,心里想着不停地捞钱。

    当官当得不干净,元载特别害怕群臣向李豫揭发他干的丑事,他贪色贪财,种种下流隐私说不完。

    他特别要求百官奏事,先把奏事内容告诉他这个宰相。

    经过他审查奏章,把对他不利的内容过滤掉,启奏内容经过他无害化处理,然后再传给皇帝看。

    刑部尚书颜真卿看不上元载这个货,他给李豫上书斥责元载专权胡为。

    元载反唇相讥,说颜真卿别有用心,恶毒诽谤朝廷,嘲讽皇帝昏庸。

    悲哀的是,颜真卿并没有嘲讽李豫昏庸,李豫他不昏庸,他只是愚蠢透顶。

    李豫信了元载的话,把颜真卿贬为峡州别驾。

    这等于把颜真卿从朝廷司法机关最高长官,一下子贬成到某个山高皇帝远的偏僻角落里,当个地方辅助小官。

    李豫又任命鱼朝恩为国子监事。李豫忠奸不分,他就喜欢鱼朝恩。

    鱼朝思在皇宫开设讲坛,宣讲《易经》。

    如果他真是弘扬中华智慧文化,总比他迷信外国传来佛经强得多。

    可他鱼朝恩不是真想学习伟大的易经,提升治国能力。这个坏人他盗用易经目的不纯。

    鱼朝恩傲慢地坐在讲坛上,手里拿着一卷集千年民族智慧于大成的《周易》,开始宣讲。

    他断章取义,咬文嚼字,只把“鼎足折,覆公觫”这六个字,反复讲解,用来嘲笑当时的宰相们才不配位。

    “鼎折足,覆公觫”这两句,意思是煮饭鼎的腿不中用不结实,负担不了该承担的重量,煮美食时它就突然折断了,煮着的美味佳肴全都洒了一地,根本没法吃了。

    这个意象的意思是:一个人没有本事才能,没法胜任他承担的任务,必然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。

    这时,王缙已经回朝廷继续担任黄门侍郎、同平章事,他也是宰相之一。

    鱼朝恩手舞足蹈演讲时,王缙和宰相元载并排坐着听讲。

    王缙听了鱼朝恩的演讲,知道他是嘲笑宰相无能,才不配位。

    王缙听得一腔怒火,满脸怒气,气得握紧拳头要发作。

    和他并排坐的元载,却是表情平和,一脸开心愉悦。

    元载自幼苦学,学识渊博,不可能听不懂鱼朝恩是在嘲讽他们无能。

    鱼朝恩讲完,出宫对身边的人说:

    “被我的话羞辱刺激,像王缙那样发怒,才是人之常情。

    我观察到元载这个人,听我嘲弄他们时,他反而一脸笑容。

    他这人城府深,心思难测。

    不可不防着元载的隐忍狡猾,一不小心就会栽在他的手上。”

    后来发生的事和鱼朝恩的担心一样,鱼朝恩不久还真的死在了元载手里。